★ 您现在的位置:奇石博物馆 -- 奇石文化
文化的共性
来源:    发表日期: 2009/1/8    阅读次数: 2355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录北宋·徽宗赏石句。
    奇石,西人译作“文人石”。然而,要了解“文人石”一词的确切含义,我们就不得不翻开民族昨日的历史;我们发现,魏晋南北朝以来,政治上的纷争割据必然的促进了这一时期艺术、哲学与科学文化的繁荣。人性的觉醒是这一时期一切文化艺术变革的思想基础,而顺应性情、逍遥旷达和远离政治、超然尘世之外人生价值观的转变,则成为一种思潮时尚。于是,文人士大夫们以寄情山水、
    啸傲烟霞,崇尚宗教为生活旨趣,而标志着这一东方精神特征的“奇石文化”则应时而生。这种文化更多的是建立 在传统 佛教“禅宗”与儒家学说基础上的。唐宋进期,随着各种宗教文化艺术的繁荣,此种雅尚更是演至颠峰;从此,记载文人贤士们的赏石逸闻便不胜枚举了。
    长期以来,奇石的美学特征为世人遗却。这没有生命的物体,给予我们思想的启示竟大大超出了人类大脑的想象能力。它来自大自然的谛造,其特有之美宛如一面神奇的镜子,映照得世间一切人为艺术抑或诗词歌赋,无不在它深厚而神秘的内涵面前显呈造作、苍白之态。它集形、色、声、韵于一身,体现了特有的东方“禅”文化趣味,折射出灿烂的东方哲学理念。
近二十年来,东方文化对人类现代文明的广泛渗透,大大地超出了以往任何阶段,“东方趣味”已成为当今人类普遍追逐、探寻的文化热点。由于以中美、英日为代表的东西方学术界、收巨大藏家群体以及各种科学媒介物的作用,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已发展到一个崭新的互溶阶段。
    唐代,丝绸之路将 的商贸进一步推展到海外的同时,也自然地将东方石文化传播给了邻国,受其影响最大的邻国当数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诸国。日本水石协会在“93国际水石展”的开幕式上致辞的第一句话就是:“有着日本独特感受的水石艺术,是从古代 传来的”......1919年,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开始收藏 奇石,这也许是本世纪以来西方艺术机构收藏 奇石的较早实例。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博物馆,都因收藏有神秘的 奇石而声名鹊起。(这种奇石一般泛指古代雅室案头或厅堂内外陈设的灵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即所谓的四大名石)他们搜集的渠道一般是从东西方的个人收藏以及国际上各艺术品拍卖中获得。近年来,在美、英、东南亚的一些地区,出现了一批奇石收藏家,他们频频地举办风格多样的奇石收藏展,并出版专著讴歌东方奇石文化的神秘特性。这方面,以美国雕塑家理查德 ·罗姆收藏家伊恩·威尔逊和苏珊夫妇等较为引人注目。作为美国人,他们努力排除文字等方面的障碍因素,对东方石文化长期潜心研究并从中享受着这一切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古老的东方奇石正“落户”在大洋彼岸,成为东方石文化新成员家中不可或缺的至尊之“道”。显然,从他们对这些石头的研究与撰述中不难发现,这个“道”已经成为他们探求人类精神支点的重要依托。长期以来,威尔逊夫妇和理查·罗森布罗姆与 的收藏家来往频繁,由于他们涉足早,且富于财力,他们的研究成果以及所收藏的古今奇石从数量到趣味方面均领先于一般收藏阶层。他们还频繁地来往于欧亚各地举办空前规模的个人藏石展,撰写出版了多篇专著,以多种方式向世人介绍他们收藏并引以为骄傲的 奇石。2000年秋季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理查德·罗森布罗姆又一次成功地举办了他的个人奇石收藏展。然而,就在展出期间,传来他因病辞世的消息,这令国内外石友倍感惋惜,据说直至去世前,他仍在病床上继续着关于奇石的写作。今天,在西方,诸如理查德·罗森布罗姆这样的因收藏奇石而结缘的东方文化挚爱者群体正蓬勃生发。诸如哈佛大学出版的名为《世界中的世界》等著作就详细地记载了大洋彼岸的收藏与研究情况。不难发现,就这本书的命名中即包涵了较浓厚的 “禅”的意味。至此,我们看到,本世纪以来,在欧亚各国间,再度掀起东方奇石文化热潮并致力于传播华夏文明的,已不仅仅是单纯的 人群体,而是包括哈佛大学、大都会博物馆等西方学术、收藏机构或诸如Ian and Susan、Richard Rosendlum等个人身体力行的结果。这种行为应该引起东方文化阶层、乃至政府部门的关注。正是凭籍他们不懈的努力和组织的相关学术活动才使得东方奇石文化得到了世界上众多阶层的认知与参与,使得灿烂的东方传统文化又重新绽放出耀眼的光辉。东方奇石这一主题的收藏活动随着广泛深入的奇石文化研究正日趋全球化发展。无可否认,他们在推动奇石文化、张扬东方精神方面做出了积极、惊人的贡献。这种由外而内的东方文化现象,应成为本世纪 人探询人类文明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思点。
然而,对于多数不了解这些情况的人们来说,就自然的倾向于把石头看作与地质学有关的物质,他们强调对石头的外形欣赏,也因此不能进一步透过石头去体会那些蕴含在石头之内“道”的感召力,从而无法获得更为深邃的精神启示。 道家学说中的“朴”,被翻译成“未事雕琢的状态”(或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事物)。而浑然天成与不事雕琢则正是奇石中“禅”的文化特性所在。
    说到奇石的历史与文化观,《史记·帝王本纪》记载:舜把一块天然墨玉制成圭,送给禹,禹非常喜爱,并规定贡品设怪石一项。《周礼》中“周公植壁于座”的记载,可说是奇石赏玩在具体行为上的发端,奇石文化则生发于孔子时代。《论语·雍也篇》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将人的道德才能附着与山水之上。孔子的弟子子贡质疑孔子:“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由此而引出玉有五德的著名论点。即仁、义、礼、智、信。仁者,任君安置,从无苛求;义者,只有付出,任人评说而不介意;礼者,毕恭毕敬,相伴主人;智者,石现百态,令人自省;信者,不叛逆,无怨言,立不旋踵,粉身碎骨取与信。《道德经》里,老子始终看重不经雕琢的石头。老庄更是主张崇尚自然,反对矫揉造作。据此,《吕氏春秋》有“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的论石名句。大文人、艺术家东坡居士亦有多篇咏石佳作,从其中咏灵璧石一诗中,当可一窥圣贤名士超然尘寰的赏石情结与人生理念。诗曰:“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试观烟云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间。”明代米万钟自称石隐,意取人生宁静淡泊之可贵。赵尔丰在《灵石纪》中自述:“余癖石性也,友人曰:何取乎而癖若是?余应之曰:石体坚贞,不以柔媚悦人,孤高介节,君子也,我将以为师;石性沉静,不随波逐流,然叩之温润纯粹,良士也,吾乐与为友。安为无所取?”历代画家中,大多画作之内不离石影,其中,以善绘竹石、兰蕙著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题画诗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移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并以此为天地四美。千百年来,奇石的坚定不移为圣贤达观者所拥爱;而在厅堂的案几之上,左边供置以瓶(平),左边供之以石,即象征平安永恒之意的行为,通过对古代绘画的研究发现应不晚于唐代。这其中当然也包涵人们对和平所寄托的美好愿望。
    如上所述,可见古圣先贤们从奇石中获得的智慧,至今仍对后来石文化的传播发展有着现实指导作用和深远影响。美国人、奇石收藏家伊恩·威尔逊在名为 <<灵石>>的文章结尾处写道:“我们知道,整个 艺术的概念是在欣赏形式和理解力方面智力上的历险,我的灵石是对我自己智力的挑战和历险”。而作为美国雕塑艺术家的理查德·罗森布罗姆在《一个艺术家的收藏》文章中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对于我这样一个艺术家来说,艺术力量和我的工作密切相关。奇石对我的雕塑有直接的影响,并最终改变了我的作品。它们吸引人之处是一个迷。我曾经想,现代百科全书式的图书馆和现代艺术世界曾努力接纳和包容一切艺术;为什么图书馆和艺术世界如此彻底的和无法解释地将奇石拒之门外?”。
    鉴藏家、华人画家王已迁先生对奇石的欣赏标准作如是说:“我收藏石头并不在意是否像什么;也不在意石头的收藏年份和产地,我对石头的兴趣在于欣赏石头的美,这种美是超越各种肤浅的解说的......。它们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杰作。”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撰著的<<石道因緣>>(2000年6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中的内页上有这样一句话:“石居人外,人在石中,相击相和,创造对方。”短短的一句话,蕴涵了这位饱经风霜的老艺术家的多少赏石情结和对奇石的独特感悟......
    显然,从这些文字中我们知道,他们在试图对东方奇石文化艺术进行鉴赏并作诠释的过程中,已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博大与神秘,并由衷庆幸自己终究获得了东方奇石文化所给予他们精神上“道”的启示和“悟道”过程中的无穷快感。

 

 





苏州奇石网站     徐州金网     徐州奇石网     奇石论坛     奇石网     石文化     奇石网址大全     奇石网     泸州奇石网     搜藏通     观赏石协会网     奇石网址大全网    
 

灵璧石博物馆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25544号

地址:徐州市淮海战役纪念塔南门西侧盆景园 徐州奇石网站 邮编:221009

电话:13852086555 联系人:王经理 QQ:28691136

技术支持:徐州金网